在哈尔滨 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

发表日期: 2021-04-28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当《国际歌》响起,那澎湃的旋律穿越历史的厚重烟云,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不惧艰险、不懈奋斗。

也许你不知道,《国际歌》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是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瞿秋白是在中国大力传播《国际歌》的第一人,他不但翻译、介绍和传播《国际歌》,并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

瞿秋白是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如今,让我们一起重温百年前这段引人回味的往事,追寻这座城市非同寻常的红色记忆。

我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1920年10月的一个夜晚,哈尔滨已是秋深,寒风凛冽,从北平开来的列车缓缓驶入火车站,一位带着细边眼镜瘦削的年轻人,与两位同行者走出站口。

百年前的哈尔滨火车站(资料片)

他是瞿秋白,此行的目的是以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赴莫斯科采访。

惊天动地的十月革命,在瞿秋白眼中仿若“阴沉沉、黑魆魆的天地间,忽然放出一线微细的光明”,他愿化身“追光者”,他在所著《饿乡纪程》中写道:“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我所以决定到俄国去走一走,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

因苏俄内战,中俄铁路遭到破坏,瞿秋白只好在哈尔滨滞留50多天,下榻在道里地段街一家叫“福顺”的客栈。

在哈尔滨的日子,瞿秋白走过“偏脸子”“三十六棚”等棚户区,看到穷困潦倒的工人苦力、“穷毛子”和像乞丐般生活着的中国同胞,并接触采访了苏维埃派到哈尔滨的中东路局的官员,参加了他们的赤色政治活动。他在为《时事新报》撰写的通讯《哈尔滨之劳工大学》中这样记载:“据云哈埠共产党(指布尔什维克)虽仅200人,而哈埠至满洲里中东路沿线工人有12万,对共产主义颇有信仰。”

他在《饿乡纪程》中感慨:“我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瞿秋白《饿乡纪程》(资料片)

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马列主义向中国传播最早的前沿阵地,而瞿秋白是第一个向内地传出“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感受十月革命气息的城市”的中国人。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向记者介绍,“当时,马列主义的传播,使哈尔滨这座城市形成了澎湃激荡的红色革命空气,这种情形同时期在中国关内是难以见到的。“

第一次听到俄语版《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

哈尔滨之行,带给瞿秋白许多新鲜体验,尤其难忘的是,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使他耳目一新,心灵受到强烈冲击。

受一位俄国友人之邀,瞿秋白参加了在哈俄国人举办的十月革命三周年庆祝大会,地点是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场地。

那天的大会得到中国警察厅的许可,会场里非常拥挤,进去都很困难。瞿秋白和俄国友人一道与会长商量,得到允许之后在演说坛上坐下。

他在通讯《哈尔滨之劳工大学》和《饿乡纪程》第9节中都记述了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见闻,他生动地描述:

“11月7日是彼得城发生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日子”,“看坛下挤满了人,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哄然起立唱《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

据史料记载,作为中东铁路工人聚集地的哈尔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非常注重在这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革命鼓动,俄国职工联合会和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先后成立,在中俄工人队伍中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1918年到1920年间,中东铁路中俄工人为反对沙俄残余势力以及外国干涉者,掀起了全线四次大罢工,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瞿秋白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群众罢课罢市、演讲呼喊、与警官肉搏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的,但是像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吭高唱《国际歌》,纵情地畅谈共产主义,在当时北平及中国的其它地方是无法想象的。“虽然这类活动是俄侨中布尔什维克党、进步群众组织的,但也有许多中国工人参加。这种红火的政治气氛使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第一次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边清山对记者说。

在俄罗斯时的瞿秋白(资料片)

让“英特纳雄耐尔”唱响中国

1923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主编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

《新青年》上发表的《国际歌》(资料片)

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启程苏俄前那个懵懂的青年,他要将信仰的星星之火,燃成锐利的理论武器,燎原旧世界,催生新中国。

于是他重译《国际歌》,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他先将法文的《国际歌》重新翻译成中文,再与俄文的《国际歌》进行对比,逐字逐句推敲,力求准确易唱。

分享到: